学术科研
|
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介绍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广东省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优势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四个二级学科招生,另有学科教学(思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相关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学科蝉联三届省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位列全省4个优秀亚博vip2022网页版建设立项,在全国第4轮学科评估中为c+,在“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0)”中进入“国内高水平学科”(排名前50位)中位列第48位。学科建设坚持“‘三个面向’,注重创新,强化优势,彰显特色,提升内涵,超常进取”的理念,注重错位发展,创造一流业绩,努力建成南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人才培养新的学科高地。 一、学科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主题和核心思想,如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规律,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研究。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研究。本学科方向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聚焦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发展及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互动,着力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石,形成了文本、原理深耕与前沿问题对接、范式变革与研究方法创新相一致的学术特色。。 3.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本学科方向始终跟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要求,科学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道德伦理建设、社会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联系,坚持注重理论研究与关注实践需求的有机统一,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论建设,以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新路径、新方法、新策略 4.党的建设与政党现代化研究。本学科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党建问题与政党政治理论、制度与现实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政党建设,政治协商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党(党际)协商、民主政治等问题研究,旨在探寻新时代党的建设基本规律与作用形式,为全面从严治党和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与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二、人才培养目标 恪守学科思想政治原则与核心理念,全面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研究,培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良好道德品质,有实事求是、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全面、系统、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宣传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能担负学校学科教学或科研机构、文化宣传部门的学术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热忱为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 三、学科优势与特色 1.学科团队实力较强,层次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学科团队中有人有教授16人,博士33人,博导3人;国家“万人计划”学科领军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团成员1人、省理论战线领军人才1人,全国及省级学会副会长、理事12人,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及《南方智库》研究员4人,教学科研、智库服务成效突出。 2.学术研究前沿意识强,有特色、高质量、标志性成果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唯物史观与空间问题、党的建设与基层治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近5年来新增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CSSCI期刊论文108篇,在《人民日报》与《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1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3部;获教育部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等奖5项等。 3.立足育人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5年来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新增教育部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精品资源课程4门,获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7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连续9年被评为全校唯一最受大学生欢迎教学团队。硕士生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10项,在《教学与研究》《伦理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成果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毕业研究生表现优秀,11人攻读博士。 4.多方面建设学科平台,交流服务有特色。拥有省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研究基地、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地、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等研究平台5个,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连天接地”工程,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形成35篇调研报告或决策咨询报告,15项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应邀作理论宣讲报告300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主办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5次,学科骨干成员先后多人次参加中国道路“欧洲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意大利博洛尼亚),第六届国学与西学北欧论坛(芬兰赫尔辛基),中国道路“澳洲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等并做主旨、主题发言,产生较好影响。
|